和平區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為核心理念,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抓手,堅持“應用導向、機制創新”的思路,本著“領導重視、科學規劃、強化管理、注重服務”的工作原則,著力打造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支撐平臺,建構區域教育信息化云服務體系,推動信息技術向教育教學過程融合,促進全區教育高位均衡發展,不斷推進和平教育現代化進程,為構建“奠基未來”區域教育文化體系助力。
教育城域網
促進教育高速均衡發展
和平區教育系統通過租用中國電信裸光纖將轄區內中小學及幼兒園等共48個單位,建成可管、可控、統一認證、統一出口的教育城域網。千兆互聯、萬兆匯聚,統一接入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教育科研網,一期出口帶寬達到獨享500M。通過教育城域網從技術層面把教育系統40多所學校打造成三所學校: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從鏈路層面把硬件設施通過網絡的環境打通共享。為區域教育高速均衡發展與優質互動教育資源的應用提供了支撐環境。
專題教育社區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水平
依據國家專題教育社區的建設要求,和平區在原有MOODLE教研平臺社區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將其整合到“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專題教育社區”中。專題教育社區作為學習型組織,采用以主題活動為中心的組織形式,一是電子白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二是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相結合;三是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交流與互動相結合。
大數據分析
兼顧學生學業和心理成長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育轉型應“喚醒”大數據挖掘。和平區“學生學業成長分析系統”借助網絡平臺,將教育相關的主體融入進來,利用系統提供的強大功能實現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很好地解決了對教學質量的橫向比較、縱向跟蹤,實現了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為了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增進對心理健康的了解,結合自身優勢更好地服務學生,和平區建立了師生心理分析系統,作為為老師提供培訓服務的依據。同時對全區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統計分析,為決策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
教育信息化
助推教育轉型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的必然途徑。目前,和平區各學校紛紛采取措施,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教育教學中,并且已取得了顯著成績。
新星小學建設“數字化校園”——新星小學完成了“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該校構建數字教室、數字圖書館、虛擬演播室、學生成長管理平臺等數字化系統,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將校園內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讓師生們享受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
十九中學引入PAD——十九中學承擔了“無處不在的一對一互動學習”項目,PAD功能結合學校實行的小組學習、分組評價模式,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數據對比,驚喜地發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比傳統課堂提高了3-5倍,每節課老師對班上學生的關注度可以達到100%。